通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我國在課程與教學目標領域進一步確立了“個人全麵發展”的價值取向。人的全麵發展學說建基於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有研究認為,馬克思主義學說中關於人的全麵發展應包括人的本質的全麵發展、人的需要的全麵發展和人的素質的全麵發展。[43]就個體而言,人的全麵發展是指個人潛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麵地發掘和調動,“即作為主體的人在各個方麵的全麵發展。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麵、充分、自由的發展,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全麵發展,人格、智力、體力、創造力的全麵發展等”[44]。而隻有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麵的發展,才能有整個社會成員的千差萬別和豐富多彩的個性,社會的全麵發展才能得到實現。可見,以“個人全麵發展”作為課程與教學目標體係的價值取向,既明確了人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和根本,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又較好地解決了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為我國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引。
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特別注重人的全麵發展問題。1957年6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45]自此之後,“個人全麵發展”作為我國課程與教學目標的基本思想和指導原則,一直貫穿始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探索過程中,隨著人們對於“個人全麵發展”的認識逐漸由淺顯到深刻、由單一到豐富及社會條件的不斷變化,“個人全麵發展”在課程與教學目標體係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內涵與層次,呈現出了動態變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