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的不斷轉型,以及技術的持續更新,人們的文化心態也產生了諸多變化。“未來社會新的倫理問題的挑戰和困惑,要求年青一代應有正確的社會態度、價值標準和倫理道德,有參政意識、民族意識和法製觀念,能對社會負責,對時代負責。”[31]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用極其簡潔的語言回答了當前時代應“培養什麽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重申了“德”在學生全麵發展過程中的統領地位。此外,在關注學生道德情操、文化素質、身心健康和審美情趣等方麵的同時,我國還特別強調了學生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及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方麵的應有擔當,力求實現“成才”與“成人”的和諧統一。
2007年8月,胡錦濤同誌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32],引起了教育領域的廣泛討論,“立德樹人”由此成為人們思考課程與教學目標問題的新的立足點。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將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並圍繞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麵發展做出了重點部署,切實突出了德育的優先關注地位。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在政策層麵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33];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強調“堅持立德樹人……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製,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34]。這些論斷集中反映了我國教育對於學生人格養成、品德提升方麵的高度重視。2014年,《教育部關於全麵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正式頒布,它一方麵重申了“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另一方麵又明確提出了將“立德樹人”落實到課程與教學層麵的要求,指出“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教育“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5]。可見,“立德樹人”與黨的教育方針一脈相承,它規定了現階段我國課程與教學活動的基本方向,而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總目標,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紛紛在“立德樹人”的細化和轉化問題上做出了各種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