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二)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學術力量

字體:16+-

學術力量積極參與課程與教學改革,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教育領域發生的可喜事情。現代教育作為理性自覺的教育,其典型標誌就是有一支創造、傳播教育科學技術的專門隊伍,這支隊伍的主體是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的教學科研人員。改革開放40年間,眾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教學科研人員自覺關心課程與教學改革,以各種方式參與課程與教學改革,匯成了推動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甚至局部地主導了課程與教學的改革探索。

學術力量在課程與教學演進過程中扮演著各種不同角色,對國家層麵的政策製定和學校層麵的實踐開展均有著重要影響。

首先,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自主設計並發起教學改革實驗,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擔當著創造者的角色。改革開放40年間,我國課程與教學領域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出現了眾多教學改革實驗,而教學改革實驗的中堅力量就是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我們可以列舉一長串的教學(教育)改革實驗名單,它們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類:一是在某一門學科內進行的單項教學實驗,比如,盧仲衡針對數學學科開展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張田若圍繞語文識字教學開展的“集中識字,分散識字實驗”等;二是表現為一種策略或思路的教學實驗,如黎世法的“異步教學法實驗”、馮忠良的“結構—定向教學實驗”、李建剛等人的“目標教學法實驗”;三是包含在綜合性整體教育實驗框架中的教學實驗,如裴娣娜的“學生主體性發展教育實驗”、葉瀾的“麵向21世紀新基礎教育實驗”、熊川武的“理解教育實驗”、朱永新的“新教育實驗”等。這些實驗由有影響力的學者主持,針對現實問題進行綜合的教學理論創新和教學模式改造,一方麵,推動了課程與教學理論的發展,研究者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對初步創立的研究框架和理論體係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理論和方法,有的已經初具教學流派氣象;另一方麵,實驗吸引了一大批基層學校、教師的熱情參與,帶動了學校實踐的改進,不少實驗學校麵貌煥然一新,成績顯著。誠然,一個教學實驗的影響範圍是相對有限的,但這些實驗產生的總體力量,已經成為40年改革探索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