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四節 普職融通教育的探索

字體:16+-

一、普職融通的出現

普職融通最初不是出現在政策文本中,也不是出現在職業中學裏,而是出自普通高中校長的辦學思想。在我國,很多改革都是從實踐中萌發出來的。一些具有改革意識的校長和老師們心係學生,就會出現創新之舉。普職融通最活躍的地區是農村中學,而且最早出現在農村初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某些農村中學為了控製隱形輟學,讓那些有輟學念頭的學生留在學校的“職業班”學習,堅持到畢業。這些學校開始實施的普職融通改革,得到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被認可、宣傳和推廣。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幹問題的通知》指出,初中要增設勞動技術課程,或在三年級時分為普通科和職業科。這種政策導向很快影響到一些普通高中。

在高中階段,由於優質重點示範性高中和一般高中的分化,那些生源一般的高中,為了提供適宜學生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學以致用,闖出了一條改革的道路。

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都與勞動密不可分。但是,受到社會分工的影響,教育也發生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分離的現象。20世紀中葉出現的通才教育力圖將二者結合起來,但是收效甚微。因此,理想化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堅持多樣化發展模式,既有普通教育,又有職業教育,同時還要鼓勵綜合高中模式和普職融通的教育模式。

我們研究發現,普職融通教育是在普通高中學校課程方案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采取滲透或者實踐等形式,開展的聯係生活、聯係社會實踐的教育。普職融合遇到的阻力,一方麵來自文化傳統和管理體製,另一方麵來自對狹隘課程的頑固堅持。

從普職分流、兩種學校類型、兩套課程分道揚鑣看,無論是強調學術性學習,還是強調職業性學習,給學生選擇的權利都是有限的,甚至是被動的,是被分數畫線決定的。如果我們的課程從普職相互包含的角度,從尋找普職技能相通的角度思考和設計,並且普職相融的課程占比超過半數以上,就能跨越普職之間的鴻溝。因此,對於如何建立普職融通的核心能力課程,很有進行探索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