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二、研究型大學和服務型大學理念的形成

字體:16+-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全球競爭的加劇,中國高等教育麵臨著新的挑戰,建設什麽樣的高等教育體係、將什麽樣的高等教育帶入21世紀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必須回答的問題。由於適應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歐美研究型大學和服務型大學的理念逐漸被國人認同和接納,並在本土高等學校得到實踐。研究型大學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的洪堡。1810年,洪堡在創辦柏林大學的時候明確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但研究型大學的真正發展是在美國。美國學者羅格爾·蓋吉爾(Roger L.Geiger)認為,美國研究型大學出現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它的形成經曆了四個過程:一是研究結構的形成;二是學術群體的形成;三是製度性資源的繁殖,如實驗室、圖書館等;四是研究功能的確立。到1920年,美國至少有25所大學將研究確定為大學的目標,其中15所大學將研究作為自己的明確目標,如密歇根大學、威斯康星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等。[13]美國研究型大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以及戰後美國的軍事、科技和經濟發展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同時,通過拓展研究功能,美國研究型大學的實力迅速增長,很快取代歐洲大學的地位而成為世界大學的中心。服務型大學的理念最早起源於美國威斯康星州。1904年,當時威斯康星大學的校長範海斯提出了“大學校園的邊界就是州的邊界”的思想。這種思想對美國大學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大學紛紛走出象牙塔,進入社會,通過提供專利、科研成果、技術、谘詢等服務社會,成為社會的“發動機”和“服務器”。90年代以後,美國研究型大學和服務型大學的理念逐漸被譯介到中國,對中國的重點大學和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