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一批傑出的大學校長和教育家頂住風險,銳意進取,積極改革,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理念,對於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裏以匡亞明、朱九思、劉道玉、潘懋元幾位先生為例,總結他們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高等教育理念。
(一)匡亞明的高等教育理念
匡亞明(1906—1996)先生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他1924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曆任華東政治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吉林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南京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江蘇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等。在吉林大學和南京大學任職期間,是其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時期。1955年5月至1963年5月,匡亞明先生任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校長兼黨委第一書記。到校伊始,他便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標誌一所大學水平的,是教授的數量和水平”。在東北人民大學工作的八年期間,他提出要形成和發揚教學、科研並重的辦學思想;在人才上搞“五湖四海”,尊重知識,器重人才;在學術上博采眾長和團結協作,勇於創新,一心辦事業等。這些構成了他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礎。1963年,匡亞明調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這個時期是他繼續實踐高等教育改革,並且高等教育理念日臻成熟的時期。即便“**”期間,他身陷囹圄,仍然不改自己的辦學初衷和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研工作方麵克服各種困難,努力維持南京大學的辦學秩序,為“**”後南京大學的恢複和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南京大學任職期間,他及時提出了把南京大學辦成“有國際影響且富有特色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奮鬥目標。他先後兩次率中國大學代表團赴日本、美國考察高等教育,打開了南京大學與歐美發達國家著名大學的交流合作之門。1983年,已經離開南京大學的匡亞明先生和浙江大學的劉丹、天津大學的李曙森、原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的屈伯川聯名上書中央,要求加強重點大學建設,得到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肯定,這就是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四老上書”典故。匡亞明先生關於大學水平取決於教師的水平,關於教學與科研並重,關於加強重點大學建設、推動國家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等思想,對於今天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