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等教育卷

第二節 改革開放之初的高等教育理念

字體:16+-

一、對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的反思與調整

截至1976年,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經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七年的發展和十年“**”,政治論的高等教育哲學指導著高等教育的建設和改革。“以蘇聯為師”是我國在特殊國際形勢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策略,盡管它在客觀上對於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是,在某些方麵確實對中國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害。如過度專業化,專業劃分過多過細;強調專業對口,根據對口專業將高等學校劃歸對應的部門;過度政治化,將意識形態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突出地位;盲目進行院係調整,不顧曆史地進行專業分割等。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某些原本基礎很好的高等學校或學科專業遭到削弱。如清華大學的文科和航天學科,原本有很好的基礎和曆史傳統,但通過院係調整,這些學科都遭到巨大的削弱。這樣的情況在全國還有很多。對於蘇聯專業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反思,其實很早就開始了。1956年,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中指出:“在學習蘇聯的時候,我們的學習方法必須不是教條主義的機械搬運,而是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這一點必須引起注意。否則,也會使我們的工作受到損失。”[4]毛澤東同誌早在1957年的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就指出:“蘇聯的教材,應當學的就要學,不應當學的就不要學。你們要來一個改革,不要照抄外國的,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情況,並且還要有地方的特點。”[5]由此可見,我們對於蘇聯模式的學習還是有保留的。

“**”的十年,既是中國社會極度混亂的十年,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實踐極為混亂的十年,高等學校遭受了史無前例的破壞。這種破壞主要表現在:第一,高校停止招生,教育質量下降。根據統計,1966—1976年,全國高等學校停止全麵招生達6年之久,研究生停止招生達12年之久。[6]大量工農兵學員被招收入大學學習,嚴重降低了大學教育的質量。第二,大學在人員、設備、資源等方麵遭受巨大損失。大批教授被批判、打倒,圖書資料被損毀,學生停課,正常的教學、科研秩序被打亂。第三,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成為政治鬥爭的舞台。第四,亂撤亂並大學。從1969年10月開始,大批高等學校被裁並、搬遷或撤銷,高等學校的數量由1965年的434所減少到1971年的328所,共砍掉高校106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