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的高等教育哲學
縱觀近代以來的中國,各種高等教育哲學思想可謂琳琅滿目,異彩紛呈,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政治革命的進程,政治哲學主導下的高等教育哲學似乎並未形成一致的基礎。由於政權的更替和時代的變革,相應的哲學思想也隨之發生了更替和變革,這種變革進一步對中國的高等教育哲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歐美的實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理性主義哲學、進步主義哲學、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等都相繼傳入我國,杜威等西方哲學大師頻頻來華宣講自己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和本土的儒家哲學相結合,並被逐步改造,從而形成多種哲學彼此交融、多元共存的局麵。在大學校園內,中西方的各種哲學思想相互激**、兼容並包,西方各種哲學思想可以大行其道,中國的本土哲學也占有一席之地;校園內既有西裝革履的歐美學者和留學歸國人員,也有堅持複古思想、拖著長辮子的國學之士。
哲學思想上的包容和多元,指導著中國的高等教育走過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為中國高等教育史寫下了濃重的華章。如這個時期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複旦大學,乃至後來的西南聯合大學,都被認為是我國新文化、新思想的重鎮,並且創造了一個個教育奇跡。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竺可楨、馬相伯等人的高等教育思想,正是中西方多種哲學思想相互融合的結果。以蔡元培為例,他自幼進入私塾,接受過10年的私塾教育,有深厚的中國哲學功底,後又長期赴德留學,深受德國哲學的影響。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說的那樣:“於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之講義,凡時間不衝突者,皆聽之。”[1]這些哲學思想都對他後來形成“五育並舉”“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高等教育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等人的思想的形成也大抵如此,都深受中西方哲學思想的影響。這些人和事,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