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的視角
中世紀時,大學作為國際化組織而產生。其教師和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使用著拉丁語這一共同的語言進行教學活動。法國的巴黎大學與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西班牙的瓦朗西亞大學被公認為西歐最早的中世紀大學。當大學所在地不適合其成長時,它甚至以遷移來抗爭。
大學這種學術性國際化組織還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長期延續下來的機構。根據《不列顛百科全書》的記載:全世界1520年之前創辦的名稱不變、功能不變的現存機構有75個,其中,61個是大學,其餘14個為宗教性組織,大學超過80%。[18]美國現代著名比較高等教育學者阿特巴赫認為,“毫不誇張地說,世界上所有的大學都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大學模式”,“源於巴黎大學模式”。為什麽這樣呢?因為好的東西,大家都在學,並且有開放性的學習環境。
當然,大學模式在相互學習中也發生著進化或演變。如德國大學在英國大學模式的基礎上產生了研究的功能,美國在學習了英國和德國的模式後催發出了社會服務的功能。這些是它們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模式的傑出貢獻,業已演變成世界大學共同的模式。日本在學習了德國和美國的模式後,中國在借鑒了西方及蘇聯的模式後,也都加入了一些民族性的東西。
(二)當今趨勢
國際化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世界上越是一流的大學,就越是最開放的大學,它們吸納著全球最優秀的學生和教師,開展著最活躍的學術交流。一些後發國家和大學也紛紛把吸引優秀人才作為基本的發展戰略。例如,韓國的“星級學係”計劃每年投入2000億韓元從全球招聘50位明星級教授,以提升各大學的研究實力,希望為韓國培育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韓國學習”計劃通過增設獎學金大量吸引海外留學生。英國一些大學從海外聘請校長來增強國際化意識及改造它們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