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化是世界進化的寶貴財富,正是有了多樣化,世界才顯得絢麗多彩,才具有生命力。多樣化,即要有特色,特色是更高的質量要求,與學科專業建設密切相關。
(一)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的本質特征是多樣化的形成
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和精英高等教育階段的本質區別是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問題。多樣化並不排斥精英,而是精英領域、數量的擴展。這個多樣化又以地方性、專門性等應用型高等學校模式體係的成熟和完善為標誌。
古老的大學是探討和傳承高深學問的場所。既然是高深學問,就必然是少數人才有資格從事的活動,並且這少數人也必將是未來治國安邦之棟梁。高等教育是一種特權,關注的是塑造社會精英階層的能力和人格。因此,在精英教育時代,高等教育的質量維度相對單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的實現,社會的需求逐漸多元化,要求高等學校為各行各業培養人才。此時高等教育已融入整個社會,不能再專為原來單一的“精英”崗位服務,而要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目標多樣化,培養的是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精英,包括所有經濟和技術組織中的領軍和骨幹人才。精英的維度在擴大,不同精英的知識與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彼此不可替代。因此,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會議通過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特別強調要“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這就出現了多元的質量標準。
但是,多元的質量標準絕不能片麵地理解為降低現有的質量標準,而應該是業業有精英、行行出狀元。高等教育規模擴大並不必然帶來質量的下降,如OECD通過調研規模日益擴大的高等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在其《2007年教育概覽:經合組織教育指標》的報告中認為:“高等教育的擴大對個人和國民經濟都產生了積極影響,迄今為止並未看到所謂的‘學曆價值通脹’的現象。”韓國是公認的經曆過高等教育膨脹的國家,但據中央社首爾2007年11月26日電,“與中小學畢業生相比較,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上漲速度更快”,三季度“大學畢業生的勞動收入為高中畢業生的1.5倍,初中畢業生的2.52倍和小學畢業生的2.9倍”。[4]此外,大眾化階段由於擴大了就學的範圍,減輕了升學的壓力,即緩解了中學生為確立“大學生”身份的考試競爭程度,有可能使人們更關心素質教育、關心人的個性發展、關心真正全麵的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