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係古學斌等曾於2005年探討南亞裔人士在香港的受教育情況,研究報告指出,盡管86%非華語幼兒曾接受學前教育,但他們或未曾學習中文,或因缺乏家庭支持,或學校未能根據他們的學習差異和需要設計合適課程,致未能有效學習中文[1]。
一、學習差異大
上述提及香港非華語幼兒入讀本地主流幼兒園,而同一班幼兒,大部分是以中文作為母語的本地生,兩者的母語不同,教師若以相同的教材及教法教授非華語幼兒和本港幼兒,則不利於非華語幼兒的學習。此外,這些非華語幼兒來港的年期或有不同,部分幼兒的父母在香港土生土長,會操流利的廣州話,生活文化上也已跟本港融合,因此幼兒能很快融入校園生活,愉快學習;部分幼兒則剛跟隨父母移民來港,幼兒需要獨自麵對陌生的校園及一無所知的語言,幼兒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除了非華語幼兒與本港幼兒大不同外,非華語幼兒之間的學習差異也不容忽視。
二、沒有適合非華語幼兒的語文課程及教材
香港的中小學多設獨立的中國語文科,推動中國語文教學,而本港幼兒園多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帶動語文教學。對於非華語幼兒及本港幼兒,多使用相同的教材、教法及評估方法,少有根據他們的學習差異,對教材和教法各方麵進行調整。由於本港幼兒所使用的教材,在教材深淺及內容上並不契合非華語幼兒的特點,以致這些幼兒在語文學習上麵對重重困難。
三、家長支持欠缺
除了在課程上欠缺對非華語幼兒的學習支持外,主流學校對家長的支持也不足。本地學校的通告多以中文撰寫,而通告是學校與家長溝通的其中一個重要渠道,非華語幼兒的家長大部分不會閱讀漢字,故此他們對學校所發生的事情全不知情,無法與學校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