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組成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主要由華族、馬來族和印度族組成,當中以華族人口占大約75%,其次為馬來族和印度族[1]。雖然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和英語並列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然而因為長期受英國殖民地管治的影響,英語的社經地位遠高於其餘族群的語言,成為社經活動的主要語言。[2]
二、華語的社會地位
新加坡自立國以來一直奉行雙語教育,即以“英語為主,母語為輔”。對華族學童而言,他們以英語學習為主,中文為輔。然而,由於學校主要科目都以英語教授,中文在教育體係隻屬於單科,每周的教學時數有限,造成學生的中文程度不及英語[3]。新加坡政府曾於20世紀80年代起開展了長達二十年的“華語運動”,以提升華族“聽”、“說”中文的能力,提升中文的社會地位[4]。結果反映,新世代青年經過“華語運動”後,普遍能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聽說能力大大提高。然而“華語運動”隻能提升華族的口語能力,新加坡青年的閱讀及書寫中文能力偏低,並未能達到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要求[5]。
新加坡教育部華族小學一年級新生家庭常用語的統計顯示,1990年接近七成華族學生在家講中文,至2004年則逐年遞減至接近五成;在家講英語的華族學生則由1999年的四成,逐年遞增至2009年的接近六成[6]。另外,教育部一個以小學二年級至中學四年級學生為對象、有關中文教與學的調查顯示,接近六成的中學四年級家長以英語作為主要的家庭語言,隻有近四成小學二年級家長以中文作為主要家庭語言;接近兩成中學四年級家長以英語為主要家庭語言,小學二年級家長則超過兩成五[7]。由此可見,年級越低的學生的家庭,越多以英語作為家庭語言。受到家庭語言環境的影響,新加坡學童學習中文,確實麵對很大的挑戰。要提升學童的語文能力,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再根據學童的學習序列,設計有效的中文課程,以提升學童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