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從班級編製、課程、教學語言、教學方法及評估方式等幾方麵,探討三所先導幼兒園的語文課程。在班級編製方麵,有學校采用混合編班方式,安排非華語幼兒與本地幼兒一起學習,期望能以強帶弱,促進非華語幼兒學習中文的成效;也有學校根據幼兒的語言差異,分別設雙語班和中文班,以便能更好地照顧幼兒的學習需要。
在課程方麵,有學校為能力較弱的學生設中文增潤班,以加強學習成效。教材方麵,有學校教師設計一套針對非華語幼兒的識字教材,也有學校在采用辦學集團出版的教材,並按非華語幼兒的學習需要作出增刪。
在教學語言方麵,有學校以英文輔助中文教學,也有學校使用粵語教授中文。在教學方法方麵,教師均能運用各種識字策略,例如心理詞匯活動、部件識字及加法識字活動,提高幼兒的識字表現。最後,教師能善用評量表及觀察記錄,以學習曆程檔案的形式記錄和監察幼兒的學習進展。
不論學校使用哪種教學模式,隻要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設計符合幼兒生活經驗及語文學習序列的課程,並把握非正規課堂的時間,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驗,定能提高幼兒學習中文的興趣及促進學與教的成效。此外,通過參與本計劃,學校加強了共同備課及同儕觀課的文化,教師之間在促進學與教的課題上互相切磋砥礪,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