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組根據幼兒不同的學習能力,編寫了一套針對非華語幼兒學習需要的識字課程,並在課程內容的編排上作出調適,現列舉其中幾個例子說明。
一、利用畫圖畫或口述詞匯代替文字表達
進行心理詞匯活動時,根據幼兒能力的差異,教師可請幼兒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例如幼兒可以用文字表達,如幼兒不懂得寫出該字,教師可鼓勵幼兒以畫圖畫表達,或用口述,再由教師書寫。不要因為在運用書麵語表達上遇到障礙,影響幼兒心理詞匯的發展,或因此而降低學習動機。
二、增潤和簡化學習內容
課程采用各類兒歌作為教材,這些兒歌的主題明確、句式簡單而重複,教師可根據幼兒中文能力的強弱增刪兒歌的內容(見表6.1)。
表6.1 經增潤和簡化的兒歌內容示例
上述兒歌示例中,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學習能力,安排能力稍弱的幼兒學習以人物為主題的兒歌,能力較強的幼兒則可以在此基礎上多學習以動物名稱為主題的一段兒歌。
在學習活動方麵,對於學習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在完成一般課程後,加入其他學習活動,例如通過“加法識字”和“句中填詞”,以增加幼兒運用漢字的機會,並鞏固及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識字和表達能力。對於學習能力稍弱的幼兒,教師則可根據個別幼兒的學習進度,酌量刪減或簡化學習內容,或延長他們的學習時間(但因為幼兒的專注力較低,時間也不應過長,也需留意幼兒的反應,避免他們對學習感到厭煩)。
三、詞匯及句式轉換
幼兒在識字的過程中,可利用已學習的兒歌文本作為基礎,運用口述及所學習過的字詞,改寫兒歌文本中的詞匯及句式,使之成為有個人風格的作品(見表6.2)。
表6.2 運用幼兒心理詞匯改寫的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