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在教授學生識字的同時,也滲入書寫教學環節。然而,本課程書寫教學的目的,並不要求幼兒能書寫完全符合筆順規則、字形漂亮的漢字,而在於建立幼兒對漢字的感知和認識字形如何反映字義,以及明白字形與字音的聯係。
一、運用漢字的圖形特點
漢字是表意文字,早期漢字(如象形字)的字形十分接近圖畫,有高度的形象性。教師能利用故事和圖片作為記憶漢字的線索,以增加幼兒記憶字形和字義的效果[1]。例如“日”字像太陽的形狀,“水”字像水流的形狀,“手”字像手的形狀,教師教授幼兒書寫這些字詞時,可先展示這些字詞的圖片,解釋字形演變的流程,從而加深幼兒書寫字詞時對字形的印象。
二、分析漢字結構
漢字包含不同的結構,常見的有十五種[2],教學時建議先教授簡單、常見和幼兒能夠理解的部件結構,例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內外結構”、“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等。幼兒通過掌握和分析漢字的結構,加強他們對漢字字形的敏感度,學會了解漢字的構形模式,較容易理解和記憶書寫漢字時的正確順序,減少寫錯字或漏寫筆畫的機會。教師可通過部件卡,在教授部件時讓幼兒拚砌,以加強他們對漢字結構的認識。
三、熟練基本筆畫的書寫(通過創設情境)
漢字包含橫、豎、撇、捺、提、鉤、彎(折)和點八種基本筆畫,部分漢字雖然筆畫較少,但包含的筆畫較複雜和不易掌握,對小肌肉發展未成熟的幼兒來說較難書寫或記憶,例如幼兒較難掌握“吃”字中的橫折鉤畫,也會容易混淆“點”和“提”畫。教師應通過創設情境,讓幼兒多書寫基本筆畫,例如教師邀請幼兒在評估習作中,為天鵝的身體(見圖5.31)和人物的手臂(見圖5.32)加上線條,通過生動活潑的學習材料激發幼兒的書寫願望,從而練習基本筆畫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