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全球掀起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中國於海外設立孔子學院,以教授漢語及宣揚中國文化為宗旨,加強世界各地有誌學習漢語人士的聯係。近年來,內地許多大專院校相繼成立對外漢語研究中心,編訂符合海外人士學習的對外漢語教材,並進行相關教學法及評估工具的研究,均取得豐碩的成果。
香港是一個融合多元種族的國際化城市,與內地接觸頻繁,對定居香港的非華語學生來說,學習漢語能幫助他們了解本地文化,更是升學和就業的基本要求。目前,香港有不少適齡的非華語幼兒,他們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這些幼兒在主流學校就讀,中文成為他們主要學習語言之一。對教師而言,如何在這種多元文化、多種語言、多個族裔的情況下教授非華語幼兒學好中文,的確是一項富挑戰性的工作。
香港語文學習在口語方麵包括母語(廣州話)和普通話,書麵語方麵則為現代漢語書麵語(繁體字)。雖然語言環境與內地不同,學習語文的序列卻是一致的,即由聽說發展至讀寫:學生通過聽說活動漸漸積累心理詞匯,然後教師再讓他們大量識字,繼而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過程。非華語學生在香港特有的社會語言環境中,經常接觸中文,故課堂教學從聽說入手,對學生而言既是學習,也是生活,能夠達到從意義中學習、學以致用的效果。然後教師在課堂上開展“認字讀書”,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學生就可以進一步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這一過程正符合由“生活”到“學習”的曆程。
在教學方麵,教師應容許語言上的多樣性,例如受母語影響,菲律賓、印度和巴基斯坦幼兒在語音學習方麵或會有少許差異。此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通過反複運用語言,從而糾正語誤。在語言使用方麵,教師可設過渡期,運用英語輔助漢語學習,並逐步減少使用英語的比例,使幼兒能消除對第二語言的恐懼,更好地適應語言環境,勇於發問和學習。另外,由於漢語教師多由本地教師擔任,他們可能對非華語幼兒的本族文化了解不深,因此教師在教材、教法及評估方麵,需要根據學生的背景差異進行調適,並尊重他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