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怎樣教非華語幼兒有效學習中文

第五節 變易理論在識字教學上的應用

字體:16+-

一、變易理論(Phenomenography)

世上很多事物都是相對的,例如大與小、黑與白、美與醜等。人最初接觸世界時,一切事物都是模糊的。唯有通過接觸和比較性質不同、概念相異的事物時,才能漸漸從認知的層麵中區分出異同[1]。變易理論由著名學者馬飛龍教授(Ference Marton)提出,這個學習理論包含“對比”、“模擬”、“區分”和“融合”四種變易模式[2]。

對比(contrast)指通過對比不同事物,然後得出該事物的意義,例如上與下、黑與白等概念。

模擬(generalize)指學習者在觀察不同事物時,察覺這些事物具相類似的對比,例如母牛和母豬、事物的大小和聲音的大小等概念。

區分(discernment)指學習者思考同一問題的不同答案,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麵,例如認識水的不同形態和昆蟲的生長形態。

融合(integration)指同時改變事物的不同方麵,作出有機的組合,例如句子結構成分及語序的關係。

變易理論強調學習者需要通過審辨不同事物的相同(invariant)及相異(variant)之處,並將這些特征與生活經驗加以聯係,從而體驗事物的變易[3]。

二、變易理論的實踐

以下試舉低班課文《我是一個大蘋果》為例,說明教師如何在識字教學中利用幾種變易模式。

我是一個大蘋果

我是一個大蘋果,

個個孩子都愛我。

又香又甜又好吃,

天真的小臉像太陽。

大家快來食(吃)多個,

笑臉像個大蘋果。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幼兒能分享一些喜歡吃的水果的名稱。

2.幼兒能認讀課文《我是一個大蘋果》中的字詞。

3.幼兒能認識不同水果的顏色,包括紅、橙、黃、綠。

4.幼兒能口述一些與水果有關的心理詞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