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怎樣教非華語幼兒有效學習中文

第三章 中文識字教學[1]

字體:16+-

第二章提及克拉申的輸入假設論(input hypothesis model),指出,初學者主要通過接受“可以理解的語言輸入”習得語言[2]。此外,王建勤[3]和呂必鬆[4]指出,初學者在學習一種語言的初期,除了通過語言輸入,即聆聽,也需要通過輸出,即多說話,以加強初學者對使用第二語言的信心和能力。從識字的角度而言,當初學者能通過日常的生活語境,認識各種客觀事物,並達到一定的口語能力時,便可以學習一些能說、會用的漢字,在音、義的基礎上認讀漢字字形。然而,識字本身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發展聽說讀寫四項綜合能力的基石[5]。本章根據幼兒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序列,簡單介紹各種識字法,並以培養幼兒聽說讀寫能力為最終目標。

[1] 本章由謝錫金撰寫。

[2]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1-120.

[3] 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41.

[4] 呂必鬆.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59.

[5] 郝嘉傑.中國內地識字教學課程[A]. 見:謝錫金、戴汝潛、郝嘉傑主編.高效漢字教與學[M]. 香港:青田教育中心, 2001:9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