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在以往研究中,由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者往往隻能分析絕對自我認知得分(Gresham,MacMillan,Bocian,Ward,& Forness,1998)。近年來,研究者采用將自我評價與一定的標準進行比較(如與兒童實際的能力進行比較),從而嚐試更好地評價自我認知的準確性、客觀性(Hoza et al.,2002)。有研究者指出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研究需要提供一個詳細的外部標準,用來測量個體自我評價的偏向,這樣才能將這種評價偏向從自我評價中分離出來(Robins,Beer,2001)。
有研究證明,人們的確會“透過玫瑰色的眼鏡”看待自己,也就是個體往往過分積極地看待評價自己(Gaerther et al.,2008)。綜合以往研究發現,國外已經開始展開了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相關研究,這種偏向已經在評價健康風險易感性人格特質(Heine & Lehman,1997;Kruger,1999)、競爭激烈獲勝的概率(Windschitl,Kruger,& Simms,2003)等方麵進行研究。但研究對象隻是停留在8歲以上的兒童和成人中(Mezulis,Abramson,Hyde,& Hankin,2004),專門針對具有典型樂觀特征的幼兒的積極偏向研究卻很少。兒童與成人相比,無論在歸因還是對故事主人公消極的人格特質的預測上,都表現出了更為樂觀傾向(Jacobs,Lanza,Osgood,Eccles,Wigfield,2002;高雯,楊麗珠,2005)。
通過查閱以往文獻,發現現有研究工具主要用於考察年齡較大的兒童(一般在小學以上)的自我認知積極偏向,也有一些研究者采用這些測評工具對問題兒童(如多動症兒童)進行研究。然而,專門用於測量幼兒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測評工具還很少見。要研究幼兒自我認知積極偏向,具備可信的、有效的測量工具是前提。
本研究通過修訂“幼兒自我認知自評問卷”與編製“幼兒自我認知教師評定問卷”對自我認知積極偏向進行測量。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幼兒自我認知自評得分與教師評定得分,從行為的角度證明幼兒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存在,進而將二者的差值作為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指標,進而對後續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研究提供有效的測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