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卷法
羅賓斯(Robins)和比爾(Beer)(2001)認為積極偏向的研究需要提供一個詳細的外部標準,用這一標準來測量個體自我評價的偏向,這樣才能讓將這種偏向從自我評價中分離出來。
目前,研究者對測量自我認知積極偏向已經提出了很多方法(Gramzow,Elliot,Asher,& McGregor,2003;Kurt & Paulhus,2008)。比較常用的有以下3種。
第一種:自我評價與特殊評價標準比較。這裏所謂的“特殊評價標準”指測試成績、平均成績等。如有研究者采用心理能力測驗獲得的IQ與自我知覺到的學業能力兩個變量來評價兒童的自我認知積極偏向(Bouffard,Vezeau,Roy,& Lengelé,2011)。
第二種:基於社會比較的自我評價。讓被試與所謂的“一般人”進行比較,或者與同自己身份、地位等特征相似的人進行比較。如研究者讓被試采用80個特質形容詞對自己從0到9分進行評定,0代表比一般人少得多,9代表遠遠超過一般人,進而對自戀者以及高自尊的成人進行了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研究(Campbell,Rudich,Sedikides,2002)。蓋特納(Lowell Gaertner)、賽迪基德斯(Constantine Sedikides)和常(Kirk Chang)2008年以大學生為被試,讓他們以同齡同性別的大學生為標準,對描述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不同文化特質的形容詞(寬容的、合作的、順從的等)逐一進行自我評價,考察了自我提升與心理適應之間的關係。
第三種:自我評價與社會的公認標準進行比較。基於社會公認標準獲得的自我認知偏向是通過將自我認知與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師、同伴)的評價進行比較得到的。有研究通過運用自我評價的分數減去客觀標準分數來作為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指標。而這種客觀分數的獲得多數采用教師、家長、同伴等作為兒童的重要他人進行評定(Hoza,Gerdes,Hinshaw,Arnold,Pelham Jr,Molina,et al.,2004)。如埃萬傑利斯塔(Nicole M Evangelista)等對小學3~5年級的多動症(ADHD)兒童進行了研究,采用了哈特(1985)編製的兒童自我認知量表(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Children,SPPC)得到兒童對自我能力方麵的認識,同時通過教師填答兒童實際行為教師評定量表(Teacher Rating Scale of Child’s Actual Behavior)測得兒童的行為表現,將兒童自我認知評定與教師評定的客觀行為得分之間的差異,作為自我認知積極偏向的指標(Evangelista,Owens,Golden,Pelha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