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三、擴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

字體:16+-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這時不僅關注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的發生發展問題,還開始關注其他因素與嬰兒自我認知發展的關係問題;同時,在特殊兒童領域也出現了對自我認知問題的研究,從而使得對嬰兒自我認知的研究不再僅局限於發展心理學領域,研究在縱深的同時開始成為心理與教育研究領域普遍關注的課題。

斯帝佩克(Deborah Stipek,1990)等考察了與嬰兒期自我概念發展有關的行為組,以及這些行為組出現的順序。研究采用母親報告的方法,考察123名14~40個月的兒童與自我有關的25種行為的出現,結果表明,早期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順序為:身體自我認知、自我描述(中性的和評價性的)、對於做錯事的情緒反應。劉金花等(1993)運用阿姆斯特丹所創的點胭脂照鏡子的方法來探討我國嬰兒自我認知發生的年齡和曆程。結果發現:①按照嬰兒能從鏡中自己的映象中找出不屬於自己麵部特征的東西(加在鼻子上的紅點)作為嬰兒自我認識開始的標準,嬰兒自我認識出現的時間約在21~24個月,這與阿姆斯特丹和劉易斯等的研究基本一致;②嬰兒自我認識從無到有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戲鏡子→與“鏡像夥伴”遊戲→相倚性探究→認識自我形象;③男女嬰兒自我認識出現時間無顯著差異。

劉易斯等(1985)檢驗了母嬰依戀質量和自我認知的關係,他們發現在12個月表現非安全性依戀的嬰兒在18~24個月更易表現出自我認知。田島(Tajima,1982)發現12個月的非安全依戀和16~20個月的自我認知有關。施耐德-羅森(Karen Schneider-Rosen)和奇凱蒂(Dante Cicchetti,1984)考察了19個月受虐兒和非受虐兒的自我認知與依戀質量。結果發現,非受虐兒童中,安全性依戀的嬰兒與非安全性依戀的嬰兒相比,安全性依戀的嬰兒僅表現出較早的自我認知傾向;而受虐兒童中,安全與非安全依戀嬰兒的自我認知未表現出差異。皮普(Sandra Pipp et al.,1992)等檢驗了1~3歲嬰兒的母嬰依戀與自我和母親知識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在客體我方麵,1歲時安全依戀和非安全依戀的嬰兒的自我和母親知識沒有差異,但是2歲和3歲時,安全和非安全依戀的嬰兒之間表現出了顯著的、遞增的差異;在主體我方麵,與母親為安全依戀的嬰兒在自我和母親知識上表現出了更多的複雜性。施耐德-羅森和奇凱蒂(1991)考察了虐待、社會經濟地位、視覺自我認知和對鏡像的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他們選取18、21、24個月的嬰兒,非虐待嬰兒包括兩組(低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被虐待嬰兒均來自低收入家庭。結果發現,是否受到虐待及社會經濟地位與嬰兒是否表現出視覺自我認知無關,但與那些表現自我認知的兒童麵對鏡像的情感反應質量有關。劉易斯等(1989)考察了鏡像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情緒的關係,結果表明尷尬與自我認知有關,而謹慎與自我認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