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二、起步時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

字體:16+-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由於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的應用,對嬰兒自我認知問題的探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現代研究為我們了解嬰兒自我認知的發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研究方法的改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麵:第一是現代研究大都以嬰兒在鏡子前麵時是否產生自我指向行為,或自我指向行為是否增加為標誌來確定嬰兒自我認知的發展;第二是現代研究不再隻是一種純自然的觀察,而是在觀察中加進了某些實驗條件,以使嬰兒自我認知的發生發展的指標更加明顯。

狄克遜(Dixon,1957)觀察了5名4~12個月的嬰兒。觀察時,將鏡子放在嬰兒床腳的一端,看嬰兒會對鏡中自己的形象作出什麽樣的反應,如是否對鏡中形象微笑,是否對它說話,是否試圖用手去摸它等。狄克遜把這些行為表現作為嬰兒自我認知的標誌。此外,狄克遜還通過一個由單麵鏡和雙麵鏡組成的實驗裝置,向嬰兒提供三種形象:嬰兒本人的形象、嬰兒母親的形象和另一個嬰兒的形象。這三種形象有時同時呈現,有時交替呈現,據此觀察嬰兒是否會對這三種形象作出不同的反應。根據觀察結果,狄克遜把嬰兒的自我認知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媽媽”階段(mother stage),發生在嬰兒4個月左右,表現為對媽媽而不是自己的鏡像感興趣;第二個階段,“同伴”階段(playmate stage),發生在4~6個月之間,表現為把自己的鏡像當作另一個可與之打交道的同伴一樣對待;第三個階段,“伴隨行動”階段(action following mirror-image stage),7~12個月之間,嬰兒會隨著自己發生的動作鏡像而做出相同動作;第四個階段,“畏縮”階段,從第12個月開始,嬰兒此時會有啼哭或逃離自己鏡像的反應,嬰兒能毫不含糊地認識自己和別人。狄克遜認為,第一、二階段完全沒有顯示任何主體我的跡象;第三階段嬰兒對自己鏡像的重複動作尚處於模仿行為和主體我反應之間,或許可認為是主體我的萌芽時期;1歲後嬰兒學會按要求指出自己的鼻子或他人的眼睛等反應,表明已有了初步的客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