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二、馬科斯的自我圖式理論

字體:16+-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建立,為自我研究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在那些支持認知發展的信息加工模型的心理學家看來,自我是更大的記憶係統的一個部分。根據這種觀點,個體發展關於他或她是誰的認知圖式。

1977年,認知心理學家馬科斯(Markus)提出“自我圖式理論”。根據他的理論,每個人在生命早期就形成了關於他自己的形象、品質和特征的心理表征,也就是自我概念。這種自我認知表征在人進行社會信息加工,給予周圍人互動中起著重要作用。自我圖式(self-schema)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建立,是一個內部的“自我描述”(self-portrait),包括我們描繪人格的許多特性。根據康德(Immanuel Kant)和皮亞傑(Jean Piaget)對“圖式”的界定,當這種自我認知表征成為穩定的思維基本單元時,就成為關於自我的圖式。個體通過它來組織和加工與自我相關的信息。自我圖式影響著人們對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加以編碼、存儲和提取的認知結構,是“有關自我的認知類化,它源於過去的經驗,組織並指導包含在個人經驗中有關自我信息的處理”。

馬科斯(1986,1987)又進一步提出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f)與動態的自我兩個概念。在某一特定時刻的自我稱為動態的自我,主要對兩類行為產生影響:一類是個人內部過程,包括與自我有關的信息加工、情感調節及動機過程;一類是人際過程,包括社會知覺、與他人的相互作用等。馬科斯的自我圖式理論對後來有關自我的社會認知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