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Magnet Mahler)在她長期觀察積累大量論據的基礎上,製定出一個常規的發展階段序列,用以劃分兒童從誕生到成長為一個人或者走向精神異常的過程。她詳細描述了自我從他人中分離出來,作為一個活動主體的發展進程。她認為,自我的獲得和發展是通過分離——個體化過程(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實現的。分離(separation)指自我與客體區分的過程,依靠分離過程,嬰兒逐漸認識到母親是與自我相分離的;個體化(individuation)指嬰兒逐漸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自主的整體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嬰兒母親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在馬勒看來,在嬰兒發展自我感的過程中,每一個新的進步都伴隨一個自我與客體分化的新的水平。
她把嬰兒自我的獲得和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1)我向階段(0~1個月),新生兒在一種原始混沌的無定向狀態中度過,滿足需要是屬於他自己的唯一的我向(autism)範圍,新生兒沒有目的,不能區別自我與對象(母親)。(2)共生階段(2~4個月),嬰兒對母親對象還隻具有一種模糊的認知,嬰兒與母親之間還沒有真正的分離,但嬰兒在母親對他的各種需求的控製下不斷經曆愉快和痛苦的經驗,從而開始對自身與外界對象的感覺加以區分。本體感受的出現,意味著嬰兒自我內部核心的形成。(3)分離—個體化階段(5個月~3歲),包括四個子階段。分離子階段(5~9個月),嬰兒能從與母親的共生中分化出自己身體表象,並開始將母親與別人進行比較,出現“陌生人焦慮”,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是嬰兒積極的分離機能開始發展起來。練習子階段(10~14個月),嬰兒最初把興趣專注於母親所提供的物體上(如玩具、奶瓶等),但主要興趣還在母親身上,同時嬰兒也逐漸發展了運動協調能力,可以探索周圍的世界了。協調子階段(14個月~2歲),兒童更能覺察到與母親的分離,但也更能利用認知能力來抵抗挫折。分離—個體化本身子階段(2~3歲),母親表象作為一個外在的實體已經在嬰兒的心理上得以鞏固,嬰兒自己的個性也隨著這種認知能力的增長開始出現。這時,作為交往工具的言語能力已經占主要優勢;遊戲也更具有想象性和目的性;隨著母親的來來往往,兒童的時間概念也有了特定的意義。總之,分離—個體化階段使嬰兒形成了自我的概念,產生了具有穩定意義的“客體我”,即得到自我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