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有效學習與教學——9種學習方式的變革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曆史發展與理論基礎

字體:16+-

一、合作學習的曆史發展

(一)中國合作學習思想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教育家在教育實踐中就開始重視合作學習的研究。

《學記》明確指出“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學相長的思想表達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交往而達到相互促進。《學記》還指出:“相觀而善之謂摩,” “摩”就是相互觀摩,同學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強調師生朋友之間互相啟發,揚長避短。孔子還特別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他在教學中善用問答法,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表達思想,是一種把師生合作與生生合作結合的啟發教學。在宋代書院教學中,朱熹倡導相互質疑問難、合作交流,以及同學之間互教互學的教學方法。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製”的教育構想,並付諸實踐。他提出兒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即知傳即人”,把學到的知識隨即傳給周圍的同伴,兄弟姐妹甚至父母。由此可見,中國教育重視教師之間的相互研討、師生之間的交往、生生之間的合作,對今天合作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國外合作學習思想

蘇格拉底提出“助產術”,他在教學時總是采用對話或提問的方式來揭示對方在認識中的矛盾。在他看來,人生來就具有理性和道德的,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把它們誘導出來,因而他把這種方法稱為“助產術”。他與學生進行對話時,善於引導學生從錯誤的不斷克服中得出正確結論。文藝複興時期,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針對中世紀學校個別施教的做法,要求實行班級授課製,即把學生組成班級,由一位教師麵向學生班級授課。這種教學形式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率,但學生容易成為被動的接受者。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帕克在馬薩諸塞州昆西公立學校實施真正的合作與民主,每年平均有3萬多名來訪者到課堂體驗合作學習(即“昆西教學法”)的運用。帕克以後,杜威提倡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小組,開展“主動作業”。他認為,如果人要學會民主生活,那麽必須在學校中體驗到具體生動的合作過程。杜威的思想被克伯屈運用於教學實踐,小組合作學習成為設計教學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