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學習成為機械訓練、簡單重複、死記硬背的苦役。這樣的學習方式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背離了基礎教育的價值追求,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無從談起。新課改挑戰傳統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必須走出傳統學習方式的誤區,變單一為綜合,變被動為主動,變機械接受為意義建構,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當代革新。
一、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
傳統學習方式建立在人的客觀性、受動性和依賴性上,書本知識、間接經驗被視為學習的唯一對象,學生被視為教學過程的客體,成為教師加工、塑造的對象,服從於教師的外在控製,其主體地位、主觀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發揮且受到壓抑,學生的學習變成他主、被動的過程,個性得不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其學習目標、任務、內容、標準常常由他人決定、控製,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歡欣和激動,學習成為一種異己的活動,從而導致學生厭學、輟學、棄學。因此,從提升學生學習質量上看,在學習動機方麵應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鼓勵學生自主地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設計學習進程、評價學習結果,使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有較多的支配權與決策權。對主動的、自主的學習的強調是超越被動、他主學習的一種努力,它確信,作為具有獨立思想和自由意誌的個體,學生的認識、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形成是一個自主、能動的過程,非外力強加所能實現。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自主建構。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是要重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將基於外在誘因和強製的“要我學”的他控轉變為基於學習者內在需要的“我要學”的自主。那麽,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首先,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不再是令人生厭的負擔。其次,實現由教向學的重心轉移,培養學生對於學習的責任意識,自覺擔負起學習的責任,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形成為什麽學、學些什麽、怎樣學的清晰而自覺的意識。最後,引導學生不斷總結、體驗、感受、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潛能,使學生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成為反思型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