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尋提問策略
遊戲學習是一種既開放又相對封閉的活動,“開放”即遊戲學習的形式多樣,活動較自由;“相對封閉”是指在學習中總是圍繞相關的主題展開。正是這種開放與封閉的雙重屬性,決定了使用詢問策略的重要性。皮亞傑的認知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主動建構知識的。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用已有經驗無法解釋的問題,這就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
開放的學習環境需要兒童和兒童、兒童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兒童是通過詢問來學習的。“哲學的本質並不在於對真理的掌握,而在於對真理的探究……哲學就意味著追求。”[1]對於哲學來說,問題比答案更為重要,並且每個答案本身又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如果我們承認哲學就是愛智慧,那麽兒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哲學家,因為他們是愛智慧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心和困惑的意識,他們能從獨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無法提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兒童也有自己的哲學。”[2]
教師在遊戲學習中,既是合作者,與兒童一起提問,一起回答,一起討論,也是引導者,更是活動的支持者。正是基於兒童自己的需要以及自身的認識特點,因此有必要注重教師的探尋提問。探詢提問表現為對同一核心內容(或話題)的連續提問,即在學生回答前一個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設問,要求學生為自己的觀點提供依據,或在擴展的問題情境中探尋新的解決方案。
在創設遊戲學習情境講圓的周長時,老師不是直接拋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而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深化:“用你手中的學具,如何能量出一個圓的周長?”有的學生將圓紙片對折若幹次,得到多個小扇形,對折的次數越多,扇形的弧長與弦長越接近,用直尺量出弦長,再乘以扇形的個數,可得圓的周長;有的學生采用將圓紙片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的辦法。老師首先肯定了前者具有非常可貴的微積分思想,後者具有將曲線的測量轉化為線段測量的思想。接著,老師又問:“假如要給公園的圓形湖泊圍上欄杆,欄杆的長度多長合適?”顯然,這既不能將水池立起來滾動,也不能用直尺或鋼卷尺量(卷尺的長度差得太多)。學生經過思考,給出了用繩子圍測,再測繩長的辦法。老師肯定了學生間接測量的思想後,接著用線繩拴了一個粉筆頭,甩動線繩,粉筆頭在空中走過了一個圓形的軌跡,問:“如何能測量出粉筆頭走過的圓形軌跡的長度?”由於停止甩動後,圓形軌跡消失,立起來量和用繩子圍測都已不可行,怎麽辦?是否有一種圓的周長計算方法可以適用於各種情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