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驗學習的發展曆程
1.國外體驗學習思想
體驗學習思想的萌芽來自後繼的法國教育家盧梭。以行求知,體驗中學,是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基本點。盧梭認為“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感覺對認識起決定作用”。可見,內在的感覺產生於外在實踐,通過實踐和反思才能獲得知識。比如,兒童不聽告誡,有意打破室內窗玻璃,可讓這個兒童經受北風刺骨的痛苦,他就知道不該打破玻璃的道理了。盧梭主張凡是兒童能從經驗中學習的事物,都不要讓他們從書本中去學。正是因為這樣,盧梭筆下的愛彌兒15歲以前,都不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在“大自然原則指導下”鍛煉。盧梭強調說:“我們隻主張從實踐中去學習。”幼兒教育家福祿培爾認為應通過遊戲使幼兒認識周圍的自然界和社會生活。在《人的教育》一書中,福祿培爾懇切地呼籲母親鼓勵和支持兒童的遊戲,呼籲父親保護和指導兒童的遊戲,為了更好地引導幼兒認識自然、擴大知識和發展能力,福祿培爾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創製了一套供他們使用的活動玩具,並稱之為“恩物”。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也強調他希望學生在生活中多體驗,他認為,“人通過經驗從自然中獲得認識,通過交際獲得同情”[1]。
“體驗學習”的雛形源自杜威的“經驗學習”。杜威批判地繼承了盧梭的自然主義經驗的思想。在杜威看來,經驗常與“生活”密切聯係,生活可以用來表示個體種族的全部社會經驗。由於個體生命的短暫性,社會經驗需要持續的傳遞,又由於生活的不斷變化,所以社會經驗還需要持續地改造和更新。杜威認為這一目的的實現,“不論對於學習者個人或者對於社會來說,必須從經驗及始終是個人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2]。而且,杜威認為,社會經驗隻有被運用之後才能成為個體經驗中的一部分,隻有經過改造而又適合現實需要的經驗才是真經驗。這樣,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運用、嚐試、改造,必須去“做”,經驗都是由“做”得來的,其中思維或反思是使經驗具有意義的一個關鍵性因素。通過“做”讓學習者主動活動,通過活動豐富經驗,通過反思使得經驗具有意義,最終促進學習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