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母語造就 聽說領先
嬰兒降生,來到世間,親人那高興勁兒,就甭提了!盼望著孩子快快長大,喊爸叫媽。聽到孩子口中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父母興奮不已,搶著教孩子“爸爸”“媽媽”。父母教孩子“爸爸”“媽媽”,不知教了多少次,終於有一天,孩子因受強烈的語音意識的驅動,從小嘴中突然擠出了“爸……爸”,喊響了“媽……媽”。此後,孩子一看到教自己“爸爸”“媽媽”的人近在眼前,就隨口叫起“爸爸”,喊出“媽媽”。其實孩子這時還處於一種朦朧的思維狀態中,不太清楚“爸爸”這一概念,一見到類似“爸爸”模樣的男人近在眼前就喊“爸爸”。
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是從聽音開始的。一個嬰兒出生後,在漫長的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全靠聽來模仿父母的聲音;看見媽媽,隨口擠出“媽……媽”的聲音;東瞅瞅、西望望,叫起“媽媽”,喊起“爸爸”。他們耳濡目染,形成了概念,分清了媽媽和爸爸,音形不離。他們見物識物,見形發聲,聞聲說形,音形融合,聲形並茂,這就完全激活了大腦中的語言生理機製,催化了認知能力。孩子學說話時從單音字向雙音詞、多音詞發展,從單音字發展到多音詞後就會幾何式地說詞用句,表達思想感情。
語言學研究還表明,從嬰兒時起,如果沒有類似家庭的語言習得環境,孩子是不會自然說話的。孩子出生後一般在6~12個月形成母語,其間如果沒有聽到過母語的讀音和音符,再學習母語就需要付出努力。10歲以內的孩子,如果一直生活在第一語言環境中,就能說一口漂亮流利的母語,過了這個年齡,模仿能力會逐漸下降;超過13歲這一語言學習的最佳期,孩子學習語言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到了成年期,學習語言的困難又會加大,非下功夫模仿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