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英語索途:一位英語教師的求索之路

第二章 重構課堂

字體:16+-

一、課程改革在課堂展評中實施

我校屬於廣州市第五類生源學校。原來學生入校成績一直排在增城區5000名開外,自從中考自主擇校填報誌願以來,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的現象更加凸顯。照這樣的入學成績,學生的發展前途著實不容樂觀。入校學生雖然還處於逐步成熟的年齡階段,但也懵懂地知道自己的處境,並隱隱地為自己的前景擔憂、迷茫和焦躁。更為突出的問題是,他們中90%以上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部分還是“留守學生”,父母長年在外打工,一向對他們疏於管理。由於缺少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家庭氛圍,他們更像是一群沒經現代城市文明洗禮的“泥娃娃”,身上保留著質樸的鄉土氣息,就像是一塊未經雕飾、憨態可掬的璞玉。種種因素使他們在融入社會、走向城市文明的進程中既缺乏“言之有理”的言語習慣,又缺少“行之有禮”的行為規範。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把文明禮貌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否發達的標準之一;對個人而言,則是衡量道德水準和有無修養的重要尺度。如果忽視對這一群體良好言行習慣的培養,無疑將會成為現代教育的重大缺憾。“愛人·樹人·立人”是我校的辦學理念,我們既希望學生在成功中成長,更希望學生在成長中成人。“愛人”著眼於教育的情感態度,成為我們育人的基礎;“樹人”關注的是教育的過程,又成為我們育人的舉措;“立人”是我們教書育人所追求的價值。

我校生源一直處於廣州市和增城區兩級的下層,學生的背景和狀況不同,學習水平懸殊。來自城鎮的少數學生的英語水平比來自農村的大多數學生要高,但這卻是鳳毛麟角;而農村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占大多數,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經過問卷調查、談話與測試,我深入學生當中了解他們的學習和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用以前成功的學習案例激勵學生,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他們用已知融會未知,以此拓展新知,從所學課程中挖掘資料,用於培養學習的思維品質,采用切實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強化知識內容,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