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管理學

二、學校組織變革的相關理論

字體:16+-

學校是擔負教與學任務的服務型組織。與其他類型的組織相比,學校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的學習,學校更應該成為“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要成為有效的學習型組織,學校必須以適當的方式建構可持續的支持教與學的結構;發展開放、合作、自我管理的組織文化與氛圍;吸引辦事可靠、有效並歡迎變革的個體;建構促進共同決策和持續溝通的機製,以提高組織的適應性。總而言之,學校組織作為組織的一類,也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進行組織變革。

(一)學校組織變革理論

1.霍伊(Hoy)與米斯克爾(Miskel)的觀點

自霍爾運用組織量表測量了科層結構的六個核心特征後,霍伊與米斯克爾進一步將六個特征劃分為兩大係列:一為“科層的”,二為“專業的”。如果將每一種模式一分為二,組織的科層性和專業性就整合成了學校組織的四種結構類型,如表3-1所示[12]:

表3-1 學校組織結構的類型

韋伯結構是一種專業化和科層化相互補充的結構形式;權威結構則是在犧牲專業性的同時強調科層權威,權威是建立在職位和等級製度基礎上的;專業結構是由專業人員做出重要決策的結構,這一群體的成員被認為是擁有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員;混亂結構是一種科層化水平與專業化水平都很低的組織結構。

學校的四種結構在特征屬性上的不同,對學校組織發展的影響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霍伊與米斯克爾據此進一步揭示了學校結構變革的趨向[13],如圖3-2所示:

圖3-2 學校組織結構變革的趨向

第一,由混亂結構走向權威結構。由於學校結構中的混亂結構毫無效能可言,強大的壓力會促使它向其他結構形式轉變。相對而言,從混亂結構轉向權威結構比較自然也比較容易,因此要使混亂局麵變得有秩序,變革者會轉向嚴格的科層程序與權威程序,以維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