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管理學

四、有關學校效能的研究

字體:16+-

世界公認的學校效能研究開創者為美國學者詹姆斯·科爾曼(James Coleman)。1964年,他與同事對近4000所學校校長、教師及學生進行廣泛的調查和研究,於1966年發表了《教育機會均等報告》。報告認為,學校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沒有明顯的影響。這一結論質疑了學校的作用,使人們對學校存在的價值產生了懷疑,從而激起了廣泛的爭議,並引發了人們對有效學校與學校效能的研究興趣,為此國外廣泛開展的“有效學校運動”、成功學校研究,形成了學校效能提升的不同的看法。學校效能問題在我國是2006年以後的新興主流學校管理話題。目前國家圖書館館藏最早的這方麵的著作是吳清山1997年著的《學校效能研究》,這本書由台北五南出版公司出版,他認為學校效能是指一所學校在各方麵均有良好的績效,包括學生學習成績、校長領導、學校氣氛、學校文化和價值、教學技巧和策略、教師專業成長,以及社區家長支持等,因而能夠達到學校預定的目標。因此學校效能的理論建構應該以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和家長為其重要依據。[11]香港學者鄭燕祥的《學校效能與校本管理:一種發展的機製》,在200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學校功能與效能;學校效能模式;學校效能之動態觀點;校本管理原理;多層麵自我管理;校本管理發展機製;校本管理的領導等,為學校效能管理與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在有關學校效能的著作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孫綿濤的《教育效能論》,同時,我國學校效能與改進學術委員會也由孫綿濤教授於2005年在沈陽師範大學成立。另外,李劍萍主編的《校長領導與學校效能的實證研究》也是一部值得借鑒的關於學校效能方麵的實證性著作。我國第一篇有關學校效能的博士學位論文,是華東師範大學湯林春的《學校效能評價研究》。在這篇博士論文中,作者從經濟學與組織學的角度分析了學校效能概念,提出了學校效能是學校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程度,而有效學校則是在學生學業成就上起著明顯促進作用的學校。學校效能是指學校發揮教育功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我國第一篇對學校效能問題進行研究的學術論文是1990年孫綿濤、洪哲發表在《教育與經濟》上的《學校效能初探》。雖然在這之前也有一些有關學校效能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較之以前的文章,比較確切地提出了學校效能這一概念,且對各國經驗做了總結介紹,並對學校效能的本質及效能的內容和結構等基礎性問題進行了初步探索。他們還從學校功能的角度引申出學校效能的概念,認為學校效能指學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資源,實現教育目標,並能不斷滿足係統內各方麵的要求,進而使學校及其成員和社會得到相應發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