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校管理學

二、學校儀式和典禮類別與特點

字體:16+-

1.學校儀式和典禮的分類

對於學校儀式和典禮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主要有以下三種分類:

第一種是王海英參照格雷姆斯根據儀式的實際用途將儀式分成的六類。學校儀式活動大致包括儀式化、禮儀、典禮和慶典四大類。[6]其中,儀式化活動包括升旗儀式,入隊、入團、入黨宣誓儀式,十八歲成人儀式等,一般是集體化的活動,具有神聖和莊重的色彩,教育意味非常濃厚。禮儀活動不單是個人間的儀式化的行為,如見麵禮、社交禮,還包括個—群、群—群間的儀式化行為,如師生在課堂的開始和結束所表演的儀式化行為、班級與班級之間在比賽前的儀式化行為等。學校場域中的典禮通常是指新生入學典禮、開學或畢業典禮等。慶典活動一般有節日慶典和慶功慶典兩類,前者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提高其藝術與審美情趣,如元旦晚會、慶“六一”等;後者是為了樹立典型、提升學校知名度,如奧賽、作文比賽、體育比賽的獲獎慶功會。

第二種是餘清臣根據現有學校文化活動所蘊涵的儀式原型,將學校的儀式活動分成四類,分別是祭祀儀式原型、人生儀式原型、戰爭儀式原型和狂歡儀式原型。[7]其中,祭祀原型在向當代學校文化儀式的隱喻過程中保留的是作為意義結構的要素,如令人崇敬甚至信仰的精神符號(如國旗、先烈等),傳遞崇高精神的人(升旗、掃墓的講話人)和祭祀過程的社會行動(如敬禮、禮樂等)。校園活動整合人生儀式中表示身份轉化的儀式結構,把它應用在入少先隊、入團、入黨、入學、畢業、成人禮及表彰等各種表示人身份變化的活動中,隱喻過程保留了分離行為(象征從原先群體的脫離)、轉變行為(如宣誓、佩戴標誌等)和合入行為(象征進入新的群體)等結構要素。學校文化對戰爭儀式的隱喻保留了競爭行為(如體育競賽、智力競賽等)、對己方的支持和對英勇行為的尊敬(如助威、呐喊等)以及對勝利者的認同(如領獎、遊行)。對狂歡儀式的隱喻保留了狂歡與特定時間的必然聯係(如聯歡會或遊藝活動在新年、紀念日等重要時刻舉行)、**展現方式的多樣性(聯歡會、遊藝活動內涵的豐富)和參與者的自由(參與者在此時給予很大的自由來釋放自身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