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熊偉與本真課堂

九、從敘述者的角度教學《涉江采芙蓉》

字體:16+-

雙流中學 劉小芳

摘要:“敘述者”是敘事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他是敘事行為的承擔者,是個虛擬的人,其作用是講故事。由於詩歌是“在心為誌,發而為詩”,大家習慣把抒情對象等同於詩人本人,平時幾乎隻說抒發了什麽情感,而不提抒發了誰的情感。這種習慣無疑遮蔽了對敘述者的認識,同時把敘述者與詩人本人簡單地畫等號。而一旦出現敘述者存在多樣性,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困惑,尤其是在邊塞詩和閨怨詩中。抓住敘述者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通過從人稱上補充詩歌主語來明確敘述者的身份,從而明確詩歌抒發的是誰的情感。再從不同敘述者的角度,引領學生真正進入詩歌優美的意境,去收獲豐富的審美體驗。

關鍵詞:詩歌;敘述者;情感

《涉江采芙蓉》一課選自人教版高中第二單元第7課中的第一首古詩。這首詩簡單淺易,從文字表麵一看就懂,難以進入大家重點關注的視野。這首詩真的那麽簡單嗎?它的教學價值有其獨特的地方嗎?帶著疑惑我走近這片芙蓉。

(一)此詩中的待定因素

從表麵看,這首詩通過抓詩眼“思”,抓關鍵詞“憂傷”,很容易知道抒發的是思念、憂傷的情感,理解上幾乎沒有任何障礙。在我駐足深思時,一些問題突現在麵前:詩歌抒發的是誰的情感?誰在采蓮?誰在還顧舊鄉?

單看這“誰在采蓮”,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的觀點是:

這首詩寫的是遊子采芙蓉送給家鄉的妻子。采摘花草贈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裏多有表現。

詩網的觀點是:

遊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