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教師的“導”若隻指向智力的各個層次,無論是多麽精妙,如果學生不願接受,甚至是排斥,教師的“導”也是徒勞,學生是無論如何收獲不了相關的知識技能。所以教師的“導”既要指向學生的智商素養,又要指向學生的情商素養,而情商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則是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這兩者是學生能力生長的發動機。四川師範大學李華平教授認為:教師的“導”要指向學生的“學”,要真“導”,不能偽“導”。真“導”:使學生有方向地“學”,使學生有條理地“學”,使學生有方法地“學”,使學生有習慣地“學”,使學生有滋味地“學”。[1]其中,使學生有“習慣”、有“滋味”地學習,便是從學習的動力因素來闡述的。
(一)對學習態度的認識
學習態度指學生對學習對象做出反應時所持有的穩定的、評價性的內部心理傾向。學習態度由認知、情感和學習傾向三種成分組成。
學習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學生作為態度主體對學習對象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一般的認知和理解都帶有評價色彩:肯定或否定、讚成或反對。比如,語文是生活和學習的工具,網絡能開闊視野等。這種有意義色彩的評價使人們傾向於按照刻板印象來認識事物並對其思考。觀念或認知是在直接或間接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也可以通過新經驗的建立而獲得改變。如果接受的信息與既有的觀念總是不相一致,則人們的觀念就會發生改變。
學習態度的情感成分是個人對學習對象在評價基礎上產生的情緒或情感反應,被認為是學習態度的核心成分。比如,喜愛或厭惡某個學科、對學習熱情或冷漠、對某位教師尊敬或輕視等。由於認知的影響,學生對學習對象會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但我們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卻不能明確意識到產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