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在文件《教育部關於全麵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再次強調,“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什麽是問題解決
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首先要弄清楚什麽是“問題”和“問題解決”。
1.什麽是問題
(1)對“問題”的認識
問題指“該情境的初始狀態,想要達到的目標狀態,阻止從初始狀態轉化為目標狀態的障礙”[1]。也就是說,問題是一種情境,是事物的初始狀態和想要達到的目標狀態之間存在障礙的情境。閱讀一篇抒情散文文本時,其當前的初始狀態是學生隻能理解該散文字麵意思,我們的目標狀態想要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文本所傳達的主要情感和鑒賞作者傳達這種情感的方式方法。但我們要達到這一目標,又不知道該如何來實現。比如,學生該具備關於散文的哪些知識,該如何來解讀散文,我們該如何指導學生學會散文的解讀方法等。這時,我們麵對的這一情境對我們來說,就構成了問題。通常一個問題有三個基本成分:問題的給定、問題的目標和問題的差距。
一是問題的給定。它是關於問題條件的一係列描述,即問題的初始狀態。比如,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鑒賞抒情散文文本時,我們認識到學生隻能讀懂文本的基本情節、基本事件,了解散文的主要內容。當我們開始從學生目前的狀態開始籌劃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時,我們就處於問題的初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