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課堂教學麵臨的問題:其一,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教師課堂行為應是支援學生學習的行為。但班級授課製中,教師往往用同一個目標要求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用同一種方法教授學習能力不等的學生,結果造成優等生潛力得不到發揮,學習起來沒勁頭,中下等學生達不到教師的要求,學習起來沒有興趣。其二,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煩瑣,教學的每一步不是為學生的“學”服務,而是為教師的“教”服務。造成課堂很精彩,學生不理睬。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課堂學習行為的主要發生者。有效的課堂教學勢必要改變教師的角色,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要能看得見教師的“教”,又能看得見學生的“學”。
(一)“百舸爭流”學習場
我一直教授六年級的語文課。2008年,剛接手一個班,我就遇到了一係列令人頭疼的問題。我和同事們興致勃勃地聽老師講《山中訪友》這篇文章,老師用了3節課的時間。課後我做了個檢測,結果發現,全班35人,有15人課文中的句子還讀不通,字音也有讀不準的;要求背誦的段落隻有5人會背。
這樣的“投入”和“產出”太讓人不可思議了。這一情況讓我非常吃驚,也在意料之中。看看課堂上隻有少數幾個同學在參與,剩下的同學要麽心不在焉地跟著老師的要求做,要麽已經開小差,還有的同學明顯是在強打精神睜大雙眼“聽課”。
接下來我又邀請同年級組的老師去聽我講《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下課後,我讓學生做一個練習,要求在練習本上把課後生字連詞抄寫一遍。令所有老師們不解的是,有6個學生抄寫的是上個單元的一篇課文《山中訪友》的課後生字,而且沒有一個學生的抄寫全部正確。
我發現,學完一篇課文常常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還要用兩節課的時間才能完成僅有3道題的書麵作業,而且每次作業之前我都要用15分鍾的時間講解作業的格式。即使這樣,仍舊有一半學生格式錯誤,書寫錯誤。有一段時間,我把每周8節語文課的時間全部用於學習課文,才僅僅完成課本上的閱讀課教學任務,根本沒有增加課外閱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