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靈的覺醒:理解教師敘事探究

第一節 山重水複問諸公

字體:16+-

天真頑皮、善良活潑、聰明好奇的小豆豆,乘上時空隧道,一頭鑽到了“二戰”結束六十多年後的21世紀初的神州學校。但是小豆豆卻感到深深的失望,因為,她在神州學校極少能感受到她所在的巴學園中自由舒展的兒童天性,較難遇到像小林校長那樣的善解人意、對任何孩子的聆聽鼓勵,更多的是校園的華麗,書包的沉重,被驅趕學習知識的緊迫,孩童離活潑天性的漸行漸遠……

一向無憂無慮的小豆豆,陷入深深的困惑。如果說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導致“20世紀是兒童的世紀”的預言幻滅,但令人不解的是,經曆了60年沒有大戰驚擾的21世紀初,生活日見富裕,孩子們的童年和少年為何卻越來越緊迫乏味?小豆豆的心不由得越來越沉重,天性好奇的小豆豆,決定一探究竟。

小豆豆去問詢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先生。柏拉圖深深歎口氣說:“先輩蘇格拉底(Socrates)把教育比喻成迎接新生兒,可以這樣理解,那鮮活易感、一團元氣的新生兒已經存有,但卻嬌弱柔嫩,且易被文字、知識重重遮蔽,更經不住人獸性地摧殘,教育難在認出她、嗬護她、迎接到她。我和亞裏士多德(Aristotle),為把人類從欲望膨脹的獸性中超拔出來,推崇理性,建立形而上學概念大廈,期望能鎖定真理,有助教育理性地迎接到新生兒,但兩千年後19世紀後半葉的德國哲學怪傑尼采(Nietzsche,Friedrich)的一道咒語,卻擊中了這形而上學理性大廈的脆弱命門,讓我們期望能夠永恒鎖定真理的東西暴露出其致命弱點,似乎成了人類尾大不掉之禍、異化人類罪魁、教育迷失之根。我們自古希臘以來的思想巨匠至尊地位也一落千丈,真是世事難料啊!”

小豆豆生性想象豐富,她的腦海裏立即浮現出一個圖景:原來在學校讀書的孩童,都藏著鮮活晶瑩紅潤的新生兒。怪不得在小林校長的巴學園,孩子們如此鮮活靈動生氣勃勃,小豆豆相信小林校長一定接到了那新生兒!而這些書包沉沉緊迫乏味的學校,一定是沒有接到每個孩童擁有的新生兒。但是,為何要把教育迎接的東西比喻為新生兒呢?被一語咒中的什麽成了教育迷失之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