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有一個叫王戎的小孩,有一天,他和夥伴到村外玩,看到路邊有一棵李子樹,上麵的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看上去很好吃。幾個跑得快的孩子像猴子一樣爬上了樹,並招呼王戎:“你怎麽不上來?”王戎擺擺手說:“這棵樹上的李子苦澀,不好吃。”樹上的幾個孩子每人摘了一個李子嚐了一口,又苦又澀,就奇怪地問:“你又沒吃過,怎麽知道?”王戎說:“在這兒過路的人很多,要是甜的,早就吃光了,怎麽會等我們來摘呢?”大家聽了都很佩服他。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人做事情要思考在先。
“思”是格物,追尋事物的真理;“考”是敲擊,察以辨,以審,以有所得。思考源於主體對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對意向、對信息內容的加工過程。
對於我,一個行走在教育領域的人,“思考”一直如影隨形。十多年的基層教師崗位,我教遍了小學的各個學科,思考著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後又有十幾年的中層領導崗位經曆,思考著教育的本質與規律;做了校長後,我又思考著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培養什麽樣的人。從剛入行時的懵懂,到青年時的茫然,再到中年時的冷靜,在不斷的思考中,我始終沒有磨滅的是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也因此屏蔽了所有的不快與失落。詹姆斯·艾倫曾說過:“當一個人進行思考時,他就因此而存在。”正如一株植物是從一顆種子生長而來的一樣,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從其自身潛伏著的思想中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播撒有用的種子,那麽無用的野草的種子就會在其中生根發芽,不斷蔓延,並占據陽光與土壤。“思考”就如同園丁照料花園,除去所有錯誤、無用和肮髒的思想之野草,同時仔細地培養正確、有用和純潔的思想之鮮花和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