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述
本章關注校本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主要從課程的主要實施者—教師方麵進行論述。本章第一節聚焦教師的課程意識、信念與能力,梳理教師課程意識的定義和構成,分析教師課程信念的定義、特點和功能,剖析教師課程能力的基本結構,在此基礎上,提出“專門培訓”和“自我研修”是提升教師課程意識、信念與能力的主要策略。第二節關注學習共同體建設對校本課程實施的保障作用,分別介紹了建設學研整合的共同體、複合型學習共同體及“新手—專家”學習共同體的具體策略與案例。
結構圖
學習目標
學完本章,你應該能夠做到:
1.知道什麽是教師的課程意識,其構成部分有哪些;
2.了解什麽是教師的課程信念,其特點和功能有哪些;
3.熟悉教師應具備哪些基本的課程能力;
4.知道運用哪些策略可以提升教師課程意識、信念與能力;
5.了解什麽是學習共同體,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特點有哪些;
6.學會構建學研整合的學習共同體、複合型學習共同體和“新手—專家”學習共同體。
讀前反思
林老師是重慶市某農村高中的校長,考慮到高考對學生非常重要,而高考誌願填報合理與否,又是決定學生能否順利升學的關鍵因素。於是,林校長決定開發一門《高考誌願填寫指南》的校本課程。在課程開設之前,林校長專門在學生和教師中進行了調查,以了解師生對這門課的看法。做好準備工作之後,林校長組織學校幾位骨幹教師對這門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做了詳細的安排,並將課程安排給高三各班班主任。該課程在學生自習時段進行,每節課二十分鍾,每周一節。實施了不到半學期,就有不少教師開始抱怨:“學生上課不積極,我上起課來也覺得沒勁”“有的學生上課的時候都睡著了”。有的教師甚至提出:“填報誌願是學生自己的事,用不著我們去教他們,積極的學生會自己去查找資料的”“這門課沒有必要開設,高三這麽忙,哪裏有時間?”林校長聽了,決定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