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認為,學校教育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與活動,提供給學生不同的學習經驗,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改變。但是眾多的學習內容、活動與經驗一定要善加組織,才能達到最大的累積效果。為此,校本課程組織尤為重要。眾多的學習經驗,如果不能加以很好的組織,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零碎而割裂,學生也不容易理解各種學習經驗之間的聯係,無法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甚至可能相互衝突、互相抵消,嚴重者還會產生副作用。反之,不同的廣度與深度的課程內容,通過良好的課程組織,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好地照顧學生與學校不同的差異與需要,取得最大的累積效果。因此,課程組織是指將課程的各種要素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和諧,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最大的累積效果。張華將課程組織比喻為智慧的“編織機”,指出課程組織的功能在於把不同的線索和零散的課程要素化零為整,猶如一部智慧的“編織機”,把“課程要素編織成課程智慧的彩緞”,使課程的整體能有效地呈現出來。[4]
如何進行組織呢?課程組織有兩個組織方向,即垂直組織(vertical organization)和水平組織(horizontal organization)。課程的垂直組織指的是知識的先後編排;課程的水平組織指的是知識的橫向安排,是不同課程內容之間的聯係。這兩種方向對於完整的課程組織而言至關重要,正如泰勒舉例指出的那樣:
“當我們考察五年級地理課與六年級地理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關係時,我們就是在探討垂直關係;當我們考察五年級地理課與五年級曆史課所提供的學習經驗之間的關係時,我們則是在探討學習經驗的水平組織。這兩個方麵的關係,在確定教育經驗的累積效應方麵是重要的。倘若六年級地理課提供的學習經驗,是適當地建立在五年級地理課學習經驗基礎上的話,那麽學生在掌握地理學的概念和技能等方麵便會更深、更廣。倘若五年級地理課的經驗是與五年級曆史課的經驗恰當聯係的,那麽這兩種經驗便可以互相強化,提供更有意義和更綜合的觀點,從而成為一種更有效的教育計劃。反之,如果這兩種經驗是相互衝突的,那麽學生便會形成一些支離破碎的學識,當他們在處理自己日常生活時,便不能用任何有效的方式把這些學識相互聯係起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