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本課程開發

第二節 校本課程內容的來源

字體:16+-

一、校本課程內容選擇的取向

學習目標

知道處理學科、社會、學生三者之間的關係是選擇校本課程內容的關鍵所在,理解並能夠運用校本課程內容選擇的原則,掌握校本課程內容篩選的流程。

課程內容的選擇,是根據特定的教學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目標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12]。這一定義說明課程內容選擇受特定的價值取向和課程觀的影響,根據既定的課程目標選取適宜的相關材料作為課程內容。在課程實踐中,關於課程內容選擇的依據存在著不同的主張,由此構成課程內容的基本材料也各有不同。了解課程發展史上課程選擇的不同取向,對我們今天的校本課程開發及課程內容選擇有著重要的啟示。

教育名言

在課程發展中,我們要注意學生可以獲得什麽樣的知識和學習的機會,這些知識和學習機會如何被創造出來,這些知識和學習機會反映和維護何種知識,都應該給予高度關注。

—— 柯恩布勒斯

(一)課程內容即學科知識

這是一種知識本位取向,把課程理解為學科或學科的總和,以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學科自身的特點作為課程目標的基本來源,由此,學科知識就成為課程的主要內容。

1859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學家斯賓塞(Spencer)提出了“什麽知識最有價值”的著名問題,是課程論發展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課程選擇的問題。從此以後,在課程實踐中,總是要思考和回答選擇什麽知識作為課程內容,以什麽標準作為選取知識的依據等一係列問題。盡管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選擇知識的標準不同、程序不同,但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往往都把學科知識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

以學科知識為課程內容,由於學科界限的分明、學科知識的完備及條理清楚等特征,給學校課程設計、實施及評價等帶來了較為便利的條件。學校可以較為便捷地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分門別類地向學生傳授係統的科學知識;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教師的係統講授,幫助學生掌握人類已有的科學文化知識,達到人類總體的認識水平,以便學生離開學校之後能夠從事新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等等。正是這樣的一些優勢,將學科知識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學校課程開發的慣常做法,甚至影響著教師們的課程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