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普通的、未經加工的備用材料提升為優質的課程資源,是校本課程開發與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課程資源的分析不能任意為之,很多候選素材隻有在經過科學分析、統整之後才能構成課程資源,分析校本課程資源的時候要盡量符合因地製宜、開放生成、突出重點、係統優化四個原則。
(一)因地製宜
校本課程開發不僅要遵循地方文化資源環境差異,也體現學校的特色。因地製宜地分析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學校所在地區及校內的課程資源優勢,是有效達成校本課程目標的前提條件。課程開發者可從經濟、政治、曆史文化、地理、自然條件等角度充分了解學校所在地的情況,判斷何種資源能成為課程實施中的素材來源或有利條件,既要避免有價值的課程資源遭到閑置與浪費,也必須保證所選的課程資源能夠貼近學校的發展需求和學生的成長環境。此外,課程資源的分析還需要運用調查與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課程開發者隻有經過充分的調研,才能掌握各種課程素材的性質與特點、搭建連接課程目標與當地文化之間的橋梁。
(二)開放生成
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中要有開放的心態,從資源類型、資源獲取途徑到時間空間、真實虛擬都能被納入到課程資源搜索對象,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各個方麵的資源。與此同時,課程資源開發中更需要生成和創造,要提升教師的資源意識和開發能力,善於利用現有條件來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而且,更要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斷為校本課程生成新的資源。如教師為校本課程實施所設計的學習單、工作紙,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所撰寫的研究報告,師生互動中生成的調查問題、思維導圖都是生成性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