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的設計應切合學生的性向、生活經驗與文化背景,因而課程開發者決不能忽略學校之外的育人素材。校外蘊藏著多種類型的社會資源,譬如有來自學生家長的資源、當地的曆史文化傳統、生態環境和社區資源等,其中有的資源已流入學校並且成了學校教育的重要輔助材料,也有一些資源仍需要進一步的提煉才能納入課程資源體係之中。課程開發者不妨嚐試係統分析各種公共資源的功能,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溝通機製,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課程資源網絡,為設計出幫助學生更好地和校外環境打交道的校本課程提供有力的資源支撐。具體言之,校外課程資源包括:政策資源、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
(一)政策資源
政策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麵它表現政府及其各個部門在具體工作的重點和取向;另一方麵它也體現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未來。學校作為公共服務機構,與政府之間有著密切的聯係,學校從人力、經費到硬件、製度都會受到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的直接管轄,因此學校對政策及其變化應有一種敏感性。所以在學校規劃和發展校本課程過程中,尋求政策支持和依據是一個必然要求。
具體到校外課程資源開發,相關政策資源大致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教育政策資源;另一方麵是非教育政策資源。教育政策資源主要是指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出台的有關教育方麵的政策。例如,各級政府出台的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年度教育工作重點、各級政府重要教育會議文件都屬於這一類別。學校在梳理這類教育政策資源時要重點把握其中的政策側重點,為校本課程開發方向提供政策導向,亦可為未來爭取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