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留地”自主開發即“校本課程”的開發,指國家或者地方留出一定比例的課程時間用於學校自主開發課程。它的存在仍然有著比較現實的理由,其基本類型仍然是活動課程開發、學科課程開發和潛在課程開發。
(一)存在理由
盡管“校本課程”在邏輯、語義及語言習慣上仍然存有爭議,但作為一種“事實”,在我國中小學已經存在。至少在2001年以後,中小學老師普遍熟悉“校本課程”,努力開發著“校本課程”,並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得到收獲。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業已成為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一種普遍的現實取徑,仍將在我國中小學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
其一,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研究重視教學輕視課程,課程實踐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盡管近十多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也並沒有提升到應該有的高度。由此導致中小學教育實踐工作者課程意識淡薄,課程開發能力欠缺,甚至對課程開發仍然存在疑慮,顧及其會影響到考試分數。在此種背景下,在國家或地方課程開發層麵,預留一定比例的時間,讓學校自主開發課程,的確是一種相對穩妥的策略。否則,對於廣大中小學教師而言,如果賦予其完全的自主開發機會,有可能會茫然不知所措。
其二,預留課程時間讓學校自主開發,也是集權製國家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決策。從第一章校本課程開發的曆程可以發現,一些中央集權製國家校本課程開發基本取徑,主要是國家預留一部分課程時間,由學校自主開發,稱為“預留地”自主開發。至少在校本課程開發的初期階段。一方麵解決國家課程統得過死,難以適應不同地方不同學校教育現實需要;另一方麵由於一線教師長期習慣於教學,對課程知之甚少,缺乏課程意識,課程開發能力不高,無法大麵積推行學校自主課程開發。因此,國家預留時間學校自主開發,往往是一種相對穩妥的開發設計。也可能是校本課程開發循序漸進的一種推進方式。如法國10%彈性課程模式,中國內地16%~20%的區間課程開發模式,都是校本課程開發初期比較穩妥的做法。可以想象,隨著“預留地”自主開發經驗的增長,學校課程開發能力提升,學校可以獲得更多的“預留地”,而且可以逐漸利用這些“預留地”,開發出適合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