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服國家統一課程的諸多弊端,實現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與轉化
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係統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知識以“神聖”的特征:知識是絕對的,也是客觀的,而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存儲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出現了知識中心、教師中心、教室中心,危害與影響至深。《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三級課程管理成為亮點,在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中起到主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我國長期以來執行國家統一課程管理政策,麵向全國各地製定課程,“高度統一”是其最大特點。正如第一章所分析的那樣,國家課程開發存在難以避免的問題,在我國也是這樣。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的不平衡,民風民俗、生活習慣差異很大,國家課程不能完全滿足全國每一個地區教育的實際需求;國家課程是麵向全國所有的中小學校,由於城鄉差別、地域特點,各中小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差很大,國家統一的課程也不能適應每一個學校的要求;國家課程編製周期和修訂期間隔較長,而當今的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知識的快速更新,使國家課程的內容和要求不能與社會發展同步而滯後於時代,因此學校往往教學生陳舊的、過時的知識。相比之下,校本課程能夠克服國家統一課程的上述不足,實現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與轉化。因為校本課程是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師資特點、學生的需求等因素,為學生“量身定做”的課程,同時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逐步完善的過程,教師能夠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變化,經常修訂課程,以提高課程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