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的確,一個人從會說話起就會不斷提問,那就是在思索;就是一個偉大科學家,他的知識也隻是整個知識海洋中的幾個小貝殼,仍然要不斷地思索。可是,在我們的學校裏,這樣的提問和思考少了,是不是我們的學生什麽都懂了,不需要問了呢?顯然不是,是我們的學生不會問了!這要歸結於我們的教育形成的這樣一種思維定勢:學習和研究是兩個階段,學生隻是學,學書本知識,學好書本知識將來自然就會用;中小學階段隻是打基礎,搞研究是上了大學、當了科學家以後的事。但是,我們的先人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問”就是“學”的一種,也是研究,所以學習叫做“問學”,學習和研究獲得的知識叫“學問”。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學習也是研究,這也表明學習和研究是有著密切關係的。所以,把學習和研究截然分開,並不符合學習的規律。從生理學上說,上了大學才去開發研究潛能,也會錯過頭腦中研究性才能開發培養的最好時機,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維品格養成的最好時機。現在,人們終於提出了研究性學習!這是教育觀念的一個可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