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原則

字體:16+-

我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立足於從“第二課堂”到“活動課程”的實踐經驗的積累,在新課程的架構中確立起自身的課程地位[8]。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它改變了知識傳遞的強勢架構,促進跨學科知識的統整。在兼顧“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的同時,它也在學習主體的活動之中以及學習主體間的關係之中整合“知識”與“經驗”。因此,雙重課程需要整體設計,這種設計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整體性原則是從教育主體、教育目標、教育過程等多方麵的一體化運行要求,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內涵:其一,學生的整體性參與。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必須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和權力。此外,這裏的整體性參與形式並不是以班級為單位的大團體,而是以小組為集合的小團隊,在相互協作的活動過程中,實現全員的成長。在活動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有方向地引導學生向專長和個性方麵發展。其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要堅持教育目標的整體優化。在培養個性化的同時,鼓勵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麵發展,堅持知、情、意、行的全麵訓練,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得到培養。其三,活動課程的實施要協調影響學生發展諸種因素的整體運作。活動課程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和自由度,它需要同學校、社區、家庭等相關因素和資源發生關係。隻有在學校的協調下,以教師為主導,有效地協調學校、社區和家庭之間的關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能順利開展,良好的教育效果方能成功體現。

(二)綜合性原則

綜合性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特點之一,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必須通過教學主體、課程資源、活動形式等因素保證其綜合特征的突顯。教師在組織開展課程時,要從三個方麵注重其綜合性原則的體現。首先,知識的綜合性。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廣義知識觀,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前者回答“是什麽”的問題,後者回答“怎麽辦”的問題。活動設計時,教師應該把兩種知識綜合在一起,資料收集階段注重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方案設計和實施階段則偏重於程序性知識的獲得。例如“水汙染問題”,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掌握陳述性知識——水汙染的原因、危害,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避免、解決水汙染的問題等程序性知識。其次,教育功能的綜合性。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從活動課程目標的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麵綜合考慮,體現教育功能的綜合。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是在綜合性指向意義上的側重創新和能力養成,也就意味著,主題活動下學生學習的行為是知識、能力、情感等多種因素的調動。最後,考察評價的綜合性。教師要從學生參加活動時的態度、情感以及參加活動時的能力、行為等諸多方麵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