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模式不僅具有與其他學科課程實施不同的性質、特點及活動方式,而且如同其他任何學科課程活動的開展從空間、時間和性質來說都有特定操作模式和活動方式一樣,也有自己的實施模式和活動方式。把握實施過程的本質、特點、基本模式及活動方式,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中小學有效開展並取得實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模式的內涵
教學模式就是教學過程的模式,或是一種有關教學程序的策略體係、教學式樣。它是根據客觀的教學規律和一定的教學指導思想而形成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體係[7]。由這個定義可以看出,教學模式首先是一種教學中較高層次上的“方法論”,同時它是為實現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因而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從更深層次分析,教學模式又代表了一種哲學思想或理論,即不同的教育觀、學生觀、學習觀乃至人生觀、世界觀,在其指導下,教學模式還設計出特有的教學程序及實施方法,師生據此進行教學活動。
由此可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模式也是一種穩定化的策略係統,它是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對各學科的基本知識加以整合利用,使學生具備創新精神,提高動手能力,養成合作意識以及形成社會責任感的課程模式。鑒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實施過程中其模式也表現得更為複雜。一方麵,我們要根據課程性質,探索並采用一定的實施模式和活動方式;另一方麵,也要注意不可陷入“唯模式論”。在堅持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師生應當努力探索和創造新的個性化實施模式。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模式的特點
1.綜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課程,其內容涉及許多學科領域,如自然科學、曆史、地理、政治等等,這也意味著不同的學科領域可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做出貢獻。其內容的綜合性也決定了其目的、過程、方法、結果的綜合性,從而實現外在形式上的綜合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內在、實質的綜合,從而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研究意識。研究意識是態度與行為培養目標的起點,當研究意識升華為實踐能力和實踐倫理時,將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下,實現道德、文化和觀念等方麵向更完善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