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沙盤遊戲與講故事:想象思維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影響

思維模式與創造力

字體:16+-

通過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榮格發現了潛意識中豐富的圖像形式的思維過程。榮格(1981b)提出由潛意識產生的思維形式是一種“想象或發散思維”。他指出定向思維與想象思維作為兩種彼此不同又平等的思維方式同時存在,而後者更接近心靈的原型層麵。榮格將定向思維描述為一種意識現象。而想象思維要麽是有部分意識的,要麽就全部是潛意識的,並且無法直接推測。榮格發現通過想象思維,定向思維可以接觸到:

……深埋於意識大門之下的人類心智最古老的層麵。(1976,p.29)

定向思維包括了有意識的語言和概念的使用,並且是以外部現實為參照。定向思維本質上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是邏輯思維、科學論述和常識的語言。在榮格看來,相比之下想象思維使用的是圖像(無論是單一還是主題形式)、情感和直覺。邏輯理性的規則和道德規範都不適用於想象思維。

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家也發現了不同或對立的思維模式間的二分法。弗洛伊德提出了“主要思維”和“次要思維”的概念(Frazier,1975)。皮亞傑(1962a)也將思維模式分為兩種,稱為“內向性思維”和“智能思維”。正如臨床心理學家、萊德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蘇勒爾(John R.Suler,1980)所指出的那樣,每種思維模式都是理想化的模型,從未真實純粹地存在過。因此,他提出,所有的認知過程,人們每天的思考、想象和夢境,都是主要思維與次要思維之間不同程度交互作用的結果。

當定向思維被富有想象力地使用,就可以與學者們所說的創造力相提並論了(Kris,1998;Suler,1980 & Martindale,1989)。創造力的特征是其對發散思維的開放接納。緬因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科林·馬丁代爾(Colin Martindale,1989)認為關於創新過程的主要理論都蘊含了同一個原則,就是創造力的產生涉及定向思維與發散思維之間的交互作用。芬蘭的心理學教授馬蒂·伯格斯特龍(Matti Bergstr?m,1998)得出了有關創造力的類似結論。他指出人腦具有在不同來源的材料信息之間建立起關係的功能。有些材料來源於經過大腦皮層加工過的外在環境信息。這種心理過程的特征是規則和推理。另一些材料來源於個體內在。比如,根植於腦幹中具有紊亂特征的一些信息,如不受控的神經衝動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心理活動之間在間腦建立起一種聯係,並會產生一種完全不同於其組成部分的全新的心理產物。非常重要的是,伯格斯特龍(1998)發現,遊戲、做夢以及閱讀或聽童話、神話故事這些活動會最大限度地促進這種創造性的同化過程。